- 概要
- 历史
- 地理
甘泉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南37公里处,因县城南有神林山麓美水泉而得名。甘泉县历史悠久,西周即有记载,秦置雕阴县,北魏初设临真县,唐武德元年置伏陆县,天宝元年改为甘泉县。全县辖3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17个村委会,2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万,县域总面积 2300.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5米。县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有耕地60.9万亩,其中川台地9.8万亩,农村人均土地11.8亩,天然次生林总面积18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7.5%,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发展设施农业、草畜业、林果业前景广阔。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其中最大河流洛河年过境流量4亿立方米,过境流长95公里。矿泉水日流量150立方米,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已探明石油储油面积308平方公里,储量1亿吨,天然气、紫砂土、石灰石等也有一定储量,开发前景看好。甘泉名胜古迹较多,有秦直道、三国马超洞、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唐朝千年银杏树、宋代古墓群、国家级劳山森林公园等。革命旧址有象鼻子湾红军会师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总结纪念地、直罗战役部署指挥地、劳山战役战场、毛泽东、彭德怀旧居、毛泽东发表“雪地讲话”旧址、周恩来遇险处等。
近年来,甘泉县坚持“石油兴县、菜畜富民、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24亿元,同比增长12.1%;财政总收入4.69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亿元,增长17.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135.6元,增长11.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300元,增长26.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亿元,增长28.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在巩固“双高”普九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建成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级中学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县二幼省级示范园建设均通过省上验收。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0.8%和93%。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甘泉豆腐干制作工艺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平安甘泉”创建全面推进,城乡治安环境良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根据中省制定出台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细则,甘泉县研究制定了鼓励国内外客商来甘泉投资的13条优惠政策和10条优化投资环境的规定。实行了投资软环境建设责任制,严厉查处各类损害软环境的行为,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护商”的社会氛围。实行了招商项目促进服务制,从项目签约、立项、审批、建设直至营运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服务,全力为客商搭建一个优质、高效、廉洁、便利的政府服务平台。
甘泉是一块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投资机遇的开放开发热土。西部大开发这一世纪伟业,不仅给甘泉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甘泉在无公害蔬菜深加工、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共甘泉县委、甘泉县人民政府,热忱欢迎各界有志有识之士、海内外企业家和朋友们来甘投资开发,洽谈贸易,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
春秋战国称雕阴邑,秦置雕阴县,北魏初置临真县,唐武德元年置伏陆县,天宝元年改甘泉县。
2000年,甘泉县辖3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67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27934 下寺湾镇 7215 道镇镇 11656 桥镇乡 4885 雨岔乡 2491 石门乡 7462 高哨乡 5332 劳山乡 5631 东沟乡 4099
最高海拨为1570米,最低海拨882米, 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78.7 小时, 平均日照6.8 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无霜期148天,年降雨量126.3 毫米。